槐荫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槐荫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区委党校
总部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
一、槐荫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2018年12月,济南市出台《济南市鼓励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首次明确了我市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和程序。截至2019年10月,全市共有135家企业通过总部企业认定。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分别为67家、50家和18家;从行业分布看,金融业57家(主要是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机构省级总部),批发零售业18家,制造业14家,建筑业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是12家和10家;从区域分布看,历下区38家、高新区33家、市中区30家、历城区17家、槐荫区6家、天桥区5家、章丘区4家、济阳区平阴县各1家。我区只有6家企业通过认定,总部企业数量少、产业发展不够充分、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与我区所处的主城区地位不相符,与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一)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济南市处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原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中心位置,是中国三个最重要经济圈的枢纽城市,槐荫区是省会济南的中心城区之一,多条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汇聚于此,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乘高铁1.5小时可抵达京津冀,3个小时可抵达长三角,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腹地,又有底蕴深厚的产业支撑和商业基因,已成为北融京津、南接沪宁的省会桥头堡,是济南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吸引京沪高铁沿线高质量企业落地发展的首选之地。
(二)完善的产业扶持政策。自2016年以来,我区每年拿出1亿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优化。2019年新修订《槐荫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特色产业园区、文化创意、旅游、现代会展、商贸流通、工业和信息化、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人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以补充完善,并修改完善了相关政策实施细则,修改后的政策细则由原来的11个增至13个(去除1个,新增3个为招商引资、农业、经济贡献等方面的实施细则)。根据新修订的《槐荫区鼓励总部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在总部企业认定方面进行优化、放宽门槛的同时,对“现有企业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给予5年资金扶持,扶持金额按其上一年度区级地方实际经济贡献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30%核定,每年扶持金额不超过100万元,扶持总额不超过500万元”。对于新引进的总部企业和对区级经济贡献度达不到区级总部认定条件,但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导向、成长性好、财税贡献突出的本土总部型企业或拟在我区注册纳税的成长型总部企业,也有相应的扶持政策。2018年槐荫区对全区各企业争取到的各项扶持资金近2.95亿元,其中区级兑现1.84亿元,为全区企业发展壮大注入了活力。
(三)丰富的载体资源。槐荫正在全力推进建设的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2018年列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省委省政府明确将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作为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的主要载体和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西部发展,将医学科学中心建设纳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由雷杰主席亲自担任总指挥,槐荫区、城投集团、医学科学中心管委会三家全力推进招商和建设,给予了槐荫区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成为医养健康产业激发新动能,发展成主导产业的千载难逢机遇,为承接相关产业发展、央企和总部落地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条件。济南市公布央企城核心区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利用西客站片区高端商务楼宇和土地资源,积极融入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经济圈,重点围绕商务洽谈、人才服务、产业总部、会议会展、商务服务和文化旅游六大功能,打造京沪经济动脉的黄金支点和省会城市的“京沪会客厅”。经调查摸底,西客站片区现有闲置办公楼宇16栋,可招商面积共计27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办公楼宇22栋,共154万平方米;已规划但尚未开工建设的办公楼宇21栋,共51万平方米。土地资源丰富,西客站片区可利用商业用地共计2,346亩,其中未出让土地935亩,城建集团已摘牌土地1,411亩,未出让住宅用地838亩。
(四)健全的服务体系。为更好地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槐荫区以“聚焦企业、服务企业;聚焦产业、提升产业”为宗旨,在全区全面建立了网格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街道层面,实现了网格服务专员联系服务企业全覆盖。在全区筛选出84家重点企业,每家企业安排一名副处级领导担任精准服务企业专员,实现了精准服务企业全覆盖。部门层面,按照服务企业职能全区组建了4个部门服务队,每个服务队由14个职能部门各抽调1名熟悉业务的服务企业专员组成,分别对口服务4个街道办事处,实现了部门联系街办服务全覆盖。网格化服务企业制度与区领导包联街道、包挂五大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等制度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实现了“服务企业无盲区,联系企业零距离”。
三、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市委、市政府确定要打造央企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在产业上与雄安新区对接,吸引包括央企总部、世界500强总部、行业总部以及省内企业总部入驻济南。央企城的开发建设无疑将成为继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后的又一引爆点,为我区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与机遇。
(一)科学编制规划,引领总部经济发展。在全面分析我区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发展基础、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我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要以央企城和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核心区的开发建设为引领,加强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围绕“康养名城,活力槐荫”,聚焦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消费物流、智能制造“五大主导产业”,布局打造医养健康、新材料新技术、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消费经济、地铁经济“六大产业聚集区”,更好地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为我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二)明确思路重点,加强总部企业招商引资工作。主动融入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经济圈,与雄安新区合理错位承接。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利用西客站片区高端商务楼宇和土地资源,打造京沪经济动脉的黄金支点和省会城市的“京沪会客厅”,瞄准功能总部和区域总部,打造总部聚集地。
针对央企、国企、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进行整理分析,科学研判我区区域优势与产业条件,实现精准招商。一是明确目标精准招商。结合我区“五大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聚集区”发展目标,全面掌握重点企业资源。主动收集整理企业信息,整理完善央企及下属子公司企业名录,分析判断企业落地可能性,确定重点目标企业主动出击。目前已整理企业信息包括96家国资委央企、27家中管金融企业、5家部委管理企业等。二是依托载体精准招商。加强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办公室、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的联系,充分发挥中介平台招商力量,依托其专业优势,精准对接企业与跨国公司,吸引更多影响大、贡献高、实力强的总部企业落户我区。三是对接产业精准招商。结合央企和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宽禁带半导体小镇等平台,精准对接央企、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快速形成产业聚集优势。
(三)强化载体建设,加快总部聚集区建设。按照央企城“一核五片”的整体布局,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确定路线图、列出时间表、下达任务书,尽快形成总部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和示范效应。加快园区和平台建设,重点抓好槐荫经济开发区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增强园区产业发展用地,拓宽绕城高速以北工业用地空间,实现园区扩容升级。大力推行扁平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园区+公司+招商+服务中心”新模式,激发发展动力,提升承载水平。持续优化平台,积极承接国家和省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争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为总部经济产业链延伸拓展提供支撑。
(四)加快培育核心企业,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区域总部、职能总部及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总部型企业,推出一批“总部楼”、“亿元楼”、“主题楼”,全面建成央企和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产业链生态圈。加快培育一批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全链条,推动集聚集群发展。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支持天岳、德迈工业打印等一批骨干企业实现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提高龙头骨干企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的能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链条,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实现新旧动能有效转换,全面提升我区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五)提升服务效能,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以创造浓厚的营商环境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企业服务体系。一是完善为企服务制度。当好“金牌店小二”,深化“服务大使”制度,确立“零跑腿”和“最多跑一次”事项,全面实行“五证合一”,破除“最后一公里”障碍。联合各街道办事处与入驻企业形成长效沟通机制,及时准确掌握楼宇使用情况、企业动态,实现企业引进前、引进中和引进后的全方位跟踪服务。二是着力助企解难题。根据产业扶持政策的相关要求,在企业注册、人才引进、子女入学、信息共享等方面排忧解难,全面实现“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的”承诺。三是优化惠企发展环境。协调区相关部门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精心营造绿化、市容、治安、交通、公共文化、公共服务等,打造综合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最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强有力的保障支持。